【海浪花】《诗经》草木意象背后的美人 ——以《邶风·静女》的“彤管”意象为例

作者:庄欣 时间:2023-01-16 点击数:

摘要草木是富有生命力的植物,与此同时,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符号的重要象征,《诗经》中有大量篇幅以草木意象起兴,共记载了143种植物,其中85种草类,58种木类。本文以《邶风·静女》中的意象“彤管”为例,浅析《诗经》草木意象展现的女性独特之美,窥探隐藏在草木意象背后的美人。

关键词《诗经》;草木意象;教学


一、《诗经》中的草木意象

意象,是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,景本无情,诗人触景生情,意象的分析向来是诗歌赏析的关键。典型的意象理解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情感基调做准确的把握,如思乡诗往往包含明月、归鸟等意象,离别诗多用杨柳寄惜别不舍之情,戍边诗又多有沉沙折戟。因此,意象的赏析是教师在诗歌教学过程中强调和关注的重要环节。

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浩浩汤汤,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,是生活化、有温度的艺术形式,而其中最惹人注目,富有生机的意象,又属古诗词中常见的各类植物。综观历代诗词歌赋、章回小说,所述内容都离不开植物,透过植物,文人们起兴、取喻,或直接吟诵。

据孙作云统计,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《诗经》,共143首出现了植物,以植物完成赋、比、兴的手法。其中不乏利用植物特性与事物之间的关联,直接代替所要叙述的本体事物进行借喻的手法,所比喻的内容意涵,时至今日仍然没有改变,常见的借喻植物包括白杨、柳、黄杨、蒲柳、采薇、藜杖、芝兰等等,描绘之细致,可见一斑。

二、彤管何为?美人之赠

以《邶风·静女》中的“彤管”意象为例,何为彤管?说法不一,一说为红色管状的乐器,诸如短笛;一说为古代女史用来记事的笔,亦指画笔,因杆身漆朱,故名“彤管”;还有说法认为是红色管状,相传能开出小绒花的香茅,也就是带香味的茅草,香草,与下文的荑草同为一物。所谓“诗无达诂,文无达诠”,“彤管”确切的含义已无人能肯定的做出结论,但据闻一多考证,似乎最后一种说法更具说服力。

早在远古时期,人们就有采摘和佩戴香草的习俗,这一点在《楚辞》中有多处印证,《楚辞》的诗文中,出现次数最多的植物当属“白芷”,《楚辞》19篇中,有91526句提到白芷,在各个篇章中共使用了6种不同的名称:芷、药、白芷、莞、茝和虈。《礼记·内则》记载:古代的妇女常常接受父母长辈赏赐的饮食、衣物布帛以及茝兰,说明白芷是主要的香草之一,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植物种类。《尔雅翼》说:“《楚辞》以芳草比君子,而言茝者最多。”王逸提到:“行清洁者佩芳,德仁明者佩玉,能解结者佩觿,能决疑者佩玦。故孔子无所不佩。”其中的“芳”正是指白芷,可以想见孔子的身上也是常年佩戴白芷。

发展到后来,互赠香草成为了有情人之间表白心意的方式,这位美丽的静女在文中,只闻其人却不见其影,代替她出场的,是她赠给情郎的别出心裁的礼物,也就是这支拥有鲜艳色泽的彤管草。

三、草木意象背后的美人

彤管草的踪影已遍寻不着,然而文字记载中“彤管有炜”的奇异绚丽引人神往。只是一棵漂亮的茅草,却能得男子如此盛赞,其憨傻痴情可见一斑,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彤管草对于男主人公形象展现的作用,但同时也容易忽略这一意象背后真正体现的人物形象,也就是这位美丽的窈窕淑女。

彤管草色红有炜,其热烈的色彩与奔放的生命力无一不在宣示着这位静女的纯真热情,我们可以想见,《诗经》时代的女性,其热烈大胆丝毫不逊于当下,对于自己心仪的男子,毫不耻于将真心宣之于口,自由勇敢的追求自己向往的理想爱情。同时,彤管草中通外直,两端开放,中间相通,异于相互束缚,互相占有的感情,静女希望两人的爱情能够完全自由平等,相互尊重,又能心心相印,

正如舒婷在《致橡树》中写道“我们分担寒潮、风雷、霹雳;我们共享雾霭、流岚、虹霓。仿佛永远分离,却又终身相依。”这样先进的爱情观并不是今人专有的,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《诗经》时代,美丽娴静的静女就通过彤管草充分展现了自己对待爱情的态度。

四、结语

我们爱《诗经》,不仅爱它的一唱三叹,朗朗上口,更爱的是它的精神内核。国风,风行于天下之歌谣,《诗经》充分反映了先秦时代人们普遍认可的观念和想法。女子可以大胆主动的追求心仪的男子,热情的表白心意,她们对待爱情纯真、旷达,并且乐于将这一健康自信的思想寄托于草木意象之上。《郑风·溱洧》:“维士与女,伊其相谑,赠之以勺药。”将草木与人的精神世界相连,草木的兴衰与青年男女恋爱时的痛苦、迷惘、欢乐、梦想息息相关,这样浪漫的表现形式,丰富了《诗经》爱情诗的内容,也开辟了“以花喻人”塑造女性形象的经典范式,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巨大影响。


参考文献:

[1]陈薇,袁琳.《诗经》中植物感知意象与审美文化的研究——以植物与女性的关系为视角[J].服装设计师,2022(10):61-68.

[2]王雅琦.论《诗经》植物意象下的女性抒写[J].名作欣赏,2022(26):98-100.

[3]张干.“彤管”小考[J].语言研究,2022,42(03):118-120.

[4]李馥君.《诗经》草木意象展现的女性形象[J].牡丹,2022(10):33-35.

[5]兰波,TP.《邶风·静女》:“彤管”是个解读密码[J].当代学生,2020(06):40-41.



Copyright©2016 舟山航海学校   校址: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城东双拥路128号   联系电话:0580-8232100  师德举报电话:0580-8232097  
浙ICP备11027317号-1   浙公网安备 33090202000381号